識紅茶_國際紅茶採摘等級

OP1? FOP1? SFTGFOP1? 這出現於紅茶等級描述,常常讓人摸不著頭緒,卻又是認識紅茶必要的知識,就讓茶館來說明吧!

工業革命時代英國,奠定了紅茶帝國版圖,最重要一件事,即是定義紅茶世界的分級&產製規範,使得紅茶從採摘部位開始,即可分級,讓各個產製等級下品質趨於穩定一致,這也促成了印度阿薩姆,斯里蘭卡及肯亞等大規模知名紅茶產區的建立,加速紅茶全球化風潮。

 

國際紅茶採摘產製等級(傳統紅茶工序Orthodox

 

西方世界實事求是,從茶葉採摘部位定義了紅茶分級,採摘越細緻的,品質越好,再搭配產製後的篩選程序,發展出客觀等級標示,減少以香氣及主觀口感來衡量優劣。紅茶世界常見PEKOE等級(P),發音源於中國廣東話白毫,為採摘的第三葉;細緻採摘的第二葉,標示OPOrange PEKOE,橙黃白毫);更細緻採摘至第一葉,標示FOPFlowery Orange PEKOE 花橙白毫)。若有包含珍貴的芯芽,就加上TGTippy Golden),完整標示即是TGFOP,一芯一葉的採摘部分。

採摘完後,去品質不佳或破損茶葉,讓外觀趨於一致,即邁入傳統紅茶製茶工序Orthodox,至少一天工時,毛茶於焉而成。這些最初篩選過的茶葉,會標示1,透過人工或過篩機再次細挑的,標示FFinest),再一次篩選的,標示SSuper),最高等級茶葉,標示SFTGFOP1Super Finest Tippy Golden Flowery Orange Pekoe)。其實如此高等級的原葉紅茶,占整體紅茶產量比例甚低,因成本高昂,更顯珍貴。

 

傳統紅茶工序篩選分類

以傳統紅茶工藝製成的毛茶,因揉捻工序,茶葉常無法保持完整度,製作完成後,需要四層過篩,最上層的是完整原葉,等級上可劃分之前所提的OP1/FOP1/TGFOP1/FTGFOP1/SFTGFOP1,下一層是碎葉BBroken), 然後細碎葉F Fanning) 及粉末DDust)等不同等級。通常用於茶包&奶茶的茶原料,多數是採用BrokenFanning & Dust等級,因其沖泡後更濃厚的茶體,與濃稠牛奶搭配,恰到好處。

 

CTC紅茶

在紅茶製作工序上,除了前述傳統工藝(Orthodox)外,CTC製法更普遍運用於大葉種紅茶上。英國人所研發出快速、簡單又兼具效率CTCCrushTearCurl)的製程,適合大規模生產,茶葉透過快速氧化,迅速達成紅茶需要的完整濃郁茶體滋味。沖泡上,也是快速溶解出茶味,並保有口感上的厚實。

原葉紅茶等級越高,質地越細緻,風味越純淨,適合單品純飲,如大吉嶺莊園等級的精品紅茶。至於廣泛用於奶茶的紅茶,需要質地厚實,風味直接飽滿強勁的基底茶,廣泛採用是BP,BOP, BFOP等 (Broken)等碎形紅茶,或CTC紅茶。

 

 

紅茶工法

類別

常見等級標示

常見產區

傳統

 

OP1, FOP1, TGFOP1, 
FTGFOP1, SFTGFOP1

大吉嶺,錫金,尼泊爾,阿薩姆,錫蘭,肯亞

 

BPS, BOP1, FBOP1,GBOP1

錫蘭,阿薩姆,尼爾吉利,肯亞

細碎葉

Fanning

錫蘭,阿薩姆,尼爾吉利,肯亞

 

 

Dust

錫蘭,阿薩姆,尼爾吉利,肯亞

CTC

 

 

CTC

 

阿薩姆,尼爾吉利,肯亞